当前位置:首页/图文新闻

安宁县街:“三种底色”绘出基层治理多彩画卷
发布时间:2023-07-17 17:22:03作者:安宁市委政法委来源:安宁长安网

“普法强基补短板”作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、推进基层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一环,安宁市县街街道坚持以普法强基为“画笔”,以基层治理为“画布”,以“多级联动、创新方式、全面覆盖”为底色,切实把普法工作与基层民生实际、社会建设、乡村振兴等领域融合起来,以普法赋能治理,绘出基层社会治理多彩画卷。

640

以多级联动为底色 构建普法“金字塔”

“从上到下”全级联动。县街街道党工委、办事处向上联合安宁市人民法院八街法庭,本级联合街道派出所、司法所等驻地协管单位,向下联合辖区内11个村(社区),共同开展主题普法和法律宣讲,构建“上下联动、左右协调,齐抓共管”的工作格局。

“由内到外”全域联合。县街街道办事处聘用专业法律顾问为街道及所辖村(社区)开展20余场法律宣讲,审查各项合同协议,为街道社会治理、经济发展提供法律服务保障,依托科学的法治思维和专业的法治方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;培养、配备11名“法律明白人”,12支专项普法工作队作为基层普法教育的“前沿哨所”和“行走的普法课堂”,借助“地熟人熟”的优势,用好乡村普法队伍。

以创新方式为底色 生成普法“调色盘”

开展双语普法,打通法律法规与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的“最后一厘米”。针对太阳冲村苗族聚居的特点,县街街道基层人大代表、普法志愿者、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专题开展普通话和苗语双语普法活动5场,走出法治宣传与少数民族聚集村社会治理有机结合的新模式。

编演普法节目,连接法律法规与村民习俗的“最后一道桥”。结合大石庄滇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,石庄村滇剧文艺队自编自演《行骗》等2个法治教育戏曲剧目,以传统文化为载体,以普法宣传赋能基层治理。

开展院坝协商,打破法律法规与干部群众的“最后一堵墙”。今年6月,通过政协“协商在基层·春城面对面”院坝协商,将政协委员履职方式嵌入基层社会治理及普法强基工作中,实现协商成果转化。

走进乡间田园,把法律课堂搬到村民身边的“最后一里地”。按照“普法随人群流动,普法向农田聚集”的工作思路,各支普法志愿服务队走到田间地头,围绕耕地保护和群众法律需求,打造“流动式”普法阵地,在农耕大地上谱写“法治之曲”。目前,已累计开展群众法律咨询80余人次,发放法治宣传材料400余份,为基层治理注入法治新动能。

640 (1)

640 (2)

以全面覆盖为底色 绘出普法“全景图”

将普法“触角”延伸到各个角落,实现普法对象全覆盖。结合法治宣传“六进”,多次组织到村(社区)、高职院校、企业进行普法,将法治的种子撒到每个角落。

将普法“探灯”探照到各个方面,实现普法内容全覆盖。结合县街街道南环线车流量大,常有货车超载超速情况,开展交通道路安全法规宣传;结合辖区涉矿企业多的实际,开展“普法强基进企业·助平安务工”主题法治宣传活动,向企业和职工普及劳动法,为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和企业平安健康发展保驾护航;针对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易发、高发特点,为老年人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普法宣传,守护老年人“钱袋子”。

640 (3)

640 (4)

将普法“钻头”深入到矛盾前端,实现普法方式更精准。加强普法前研判,精准分析辖区社会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群众法律需求,提升普法针对性和实用性,将普法方式由“大水漫灌”逐渐转化为“精准滴灌”,推进普法对象、内容、目标精准化。


来源:安宁市委政法委 顾玲霞